beat365一部iPad,一把卷尺,一个行李箱,90后花艺装置设计师黄鹿奔走于天南地北,用植物制造浪漫,留下关于自然、生活和美学的记忆。
从插画专业跨界到花艺装置,并以特邀艺术家身份亮相花艺圈“奥斯卡”——Fleuramour比利时国际花艺展,在一场又一场的“花事”里,黄鹿的人生也如花绽放。2020年,这场“花事”结出了果实,她在成都举办了自己的首个装置艺术个展——《合·生》。在她看来,花艺装置是对花艺形式的一种突破,让花艺与公共艺术、大地艺术相结合,更倾向自然、环保和创意,这也是近几年国内花艺行业的发展趋势。
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插画专业的黄鹿,在从事花艺装置设计前,曾有近两年的职业迷茫期。她先是进入游戏公司做设计,后来又跳槽到婚庆公司,负责婚礼现场花艺布置工作。一次偶然机会,她接触到比利时花艺大师Tom De Houwer的作品,那种用植物呈现出像雕塑、建筑一般的作品,直击心扉,“这就是我想做的!”
认准了方向,2018年,黄鹿在成都成立了工作室,潜心花艺装置设计。起初,没有流量,业务单量也少,她借助短视频展示自己的作品。新颖的形式,美学的表达,吸引了不少网友围观。一些客户也因为“撞见”这些视频,向她递来合作的橄榄枝。就这样,她接到一个沈阳客户的订单——放在艺术空间入口处的花艺装置。
铁丝、铁钳、扳手、锤子、螺丝刀、管钳子、卷尺、电钻……黄鹿用起来游刃有余。线轴挂在身上,双手灵活地将铁丝弯曲成各种形状,再在上面缠绕各种植物定型;碰见需要在石膏板上悬空挂置的作品,她踩着脚手架,手持电钻钻孔,再将飞机膨胀螺丝嵌入,“一个飞机膨胀螺丝承重10公斤左右,如果作品重,在保证美观的基础上,多装几个就可以。”黄鹿熟练的身手,让不少工友称她为“工地的女儿”。
一件1米高的花艺装置作品,大约需要3人完成,如果体量再大点,则需要10人到20人来完成。花艺装置作品需要根据不同空间量身定制,这意味着每一次设计都是新的开始。“方案从纸上到落地,也需要提前试验。”她以自己代表作《狂欢》为例,这件直立地面的不规则圆锥形作品,宛若人舞动的身姿。4万片银叶菊被一一粘贴在约2米高的柱体上,中间还点缀着明的永生苔藓、色彩雅致的永生绣球。“因为叶片量大,粘贴到后面,胶水黏合度不够,导致之前粘贴的叶片全都脱落。我们又重新试验和调制胶水黏合度,最后还需要用新的叶片去替换掉落的叶片。”
对这个行业的前景,黄鹿认为,纯商业模式是一种思考方式,艺术收藏是另一种思考方式,“还有一些新的方向,值得探讨,比如花艺装置和短视频、非遗的结合,以及在线教育等方向。”
花艺装置设计师,是为特定的室内或室外空间做花艺作品的工作者。不同于简单的花艺,设计师需要将花艺、植物、自然与装置艺术结合,解构beat365、重组,产生出新的注解和含义。近年来,在星级酒店、会所、样板间、室外公共场所以及大型展览现场等一些商业空间和艺术空间里,花艺装置设计师的身影频频出现。(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)